本報訊記者任麗梅報道記者從6月9日舉行的第六個世界認可日主題活動上獲悉,國家認監委將組織開展認證認可促貿惠民行動,通過7項20條促貿惠民措施,進一步發揮認證認可促進貿易、提升質量、指導消費等方面的作用,提高國際國內貿易便利化程度,引導產業和消費升級。
據國家認監委副主任謝軍介紹,認證是由合格評定機構對產品、服務和管理體系進行符合性評定的第三方證明,認可是由認可機構證實合格評定機構具備相應能力的第三方證明。目前相關國際組織各經濟體之間通過認證認可的國際互認,增進互信,減少貿易壁壘,以促進世界貿易經濟的共同發展。因此,可以說認證認可已是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手段和貿易便利化工具。
謝軍說,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,便利開放的世界貿易是一個國家、一個地區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,人們呼喚著貿易成本的降低、時間的縮短、壁壘的減少、效率的提高。因此,當今業已成立的國際或區域性標準和合格評定組織,致力于建立和維護國際認證認可秩序,促進共同發展;致力于認證認可的原則、規范、規則、程序和組織制度建設,進而為規范全球認證認可行為,增強互信而建立一系列有約束力的制度性安排。如國際認可論壇(IAF)和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(ILAC)是全球兩大認可國際組織,其分別在認證機構認可、實驗室認可領域建立了多邊互認協議(MRA),以此推動認證認可結果的國際互認。目前,IAF和ILAC的多邊互認協議簽約方分別為66個(59個經濟體)和81個(67個經濟體)。簽約成員經濟體占到全球經濟總量的95%,在全球范圍具有廣泛影響。
6月7日在中德產品安全合作工作組第三次年度會議上,國家認監委總工程師劉衛軍與德國經濟技術部司長哈頓共同簽署了《中德認證認可領域合作安排》。有專家表示,《中德認證認可合作安排》的簽署,將引領中德認證認可領域交流合作實質性推進,更加有效地提高兩國產品質量,提升兩國間貿易的便利化程度。
據介紹,目前,我國已加入全球及區域所有的認證認可國際組織,簽署12個多邊互認協定,與25個國家和地區簽署82份雙邊協議。我國在國際組織的地位也不斷提升。目前我國已成為ISO、IEC常任理事國,中方代表目前擔任國際電工組織理事局(IEC/CB)和合格評定局(IEC/CAB)委員、國際標準化組織合格評定委員會(ISO/CASCO/CPC)主席顧問、國際認可論壇(IAF)副主席、國際人員認證協會(IPC)主席等高層職務,131人次在國際組織管理層和技術層任職。截至今年4月底,我國已累計頒發現行有效的認證證書110余萬張,獲證組織40余萬家,數量連續10年居世界之一。認證認可為我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搭建了信任之橋,幫助中國企業實現“一張證書,世界通行”,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上,消除了國外貿易壁壘,增強了國際競爭力。
以出口貨值最大的機電產品為例,中國和新西蘭電子電器產品合格評定互認協定的簽署,使得8類電子電器產品憑我國“CCC”證書直接通關進入新方市場,避免了重復檢測認證。IECEE-CB是全球最大的電工產品檢測報告互認體系,我國已有35家檢測機構加入IECEE-CB體系,每年簽發CB證書4000余張,惠及數十億美元出口產品。
據了解,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、第二大貿易國和最大的出口國,認證市場、認證需求巨大。
國家認監委主任孫大偉說,此次國家認監委制定的“認證認可促貿惠民工作方案”,將重點從七個方面著力:一是培育壯大認證認可服務業,完善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。鼓勵國內檢驗認證機構開展全球化運營,為中國企業“走出去”提供本土化服務。二是服務節能減排行動,引導產業轉型升級。鼓勵各類綠色認證的開發應用,培育一批節能低碳產品知名品牌,打破國外綠色壁壘。三是開展“認證提升質量、認證提升價值”活動,促進重點產業提質增效。在工程建設、汽車、航空等行業制定滿足特定行業要求的質量管理規范,全面提升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效果。四是組織重點產品認證執法整治行動,營造安全消費環境。重點加強對進口有機產品和網店、集市銷售有機產品的監管,嚴厲打擊各類“假有機”現象,嚴肅追究認證機構、獲證組織、經銷單位的違規責任。五是擴大認證認可國際互認成果,提高對外貿易便利程度。積極應對國外新的食品安全法規要求,指導幫助出口食品企業提升HACCP體系應用水平。積極推薦符合條件的出口食品企業獲得國外注冊,拓展國際市場。六是積極促進監管職能轉變,提高管理服務效能。積極動員并推動相關政府部門在涉及民生、質量安全、公共服務等管理領域中采用認證認可手段,采信認證認可結果,替代行政審批/許可管理方式;積極引導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建立內部內容質量管理體系,協助全面推動進司法鑒定機構采用認證認可手段,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效能。七是深入開展認證認可“下基層”實踐活動,服務基層群眾。 |